現代“魚鳧王”
今天是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的14年。我想起前年到彭州小魚洞龍門山斷裂地帶釆訪小魚洞村支書關于汶川大地震的往事?,F特將這次采訪情景書寫出來,以紀念這個特殊日子……
一
彭州小魚洞鎮隸屬彭州市湔江上游腹心地帶,距成都72公里,海拔1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左右,是龍門山風景區旅游線上的一個重要集鎮。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位于龍門山脈斷裂地帶上的江橋村是重災區。在災后重建工作中,江橋村的“紅十字博愛新村”是中國紅十字會首批援助彭州市75個地震災后重建項目之一。
借災后重建工作的東風,江橋村黨支部書記劉永強家開辦了一家旅社,旅社大門前掛著兩盞大紅燈籠,大門兩邊安放著長條板凳,左邊豎立的招牌上寫著“魚鳧人家”(避暑、休閑農家樂)。旅社一樓一底,有二十多間標準間,可同時容納三四十人居住。筆者推開大門,進入長方形游客接待室,墻壁中央掛著一幅醒目的大照片,這是一幅合影照,照片下方用紅色小字寫著“2008年5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行親赴彭州小魚洞鎮江橋大楠村災民臨時安置點,察看受災群眾的安置情況?!闭掌?,劉永強站在總理身后。
看到旅社室內整潔規范,室外景致迷人,筆者禁不住吟詩一首:
魚洞鎮里江橋村,青山秀水踏浪行。
避暑勝地氣清爽,一抹清涼寄柔情。
二
時間回到2008年5月12日。這天,劉永強正在小魚洞鎮參加黨支部會議,突然一聲巨響,天花板上的吊燈重重摔下,墻上的掛鐘掉落地面,房屋傾斜,茶杯在地上翻滾,桌上的文件散落一地,紙屑飛舞。有人大喊:“地震了,地震了,快跑……”會議立刻中止,鎮黨委書記、鎮長馬上安排各村支書回村搶救村民。
劉永強跌跌撞撞跑回江橋村,看到村民的房屋大片大片倒塌。江橋村地域寬闊,村民們耕種的田土多,村子都是散居戶,東一戶西一戶牽扯很遠,且房屋都很陳舊。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把大片田地翻個蓋,莊稼瞬間化為烏有。
劉永強跑到村里尋找散戶,余震不斷,地面搖晃得好兇,房屋還在倒塌,路也走不穩。他在廢墟里拾起一根木棒,艱難地走遍全村。眼前的一切,讓他不敢相信,整個村莊,房屋全部倒塌。他雙腳發軟,身體顫抖。但他來不及悲傷,召集村里的壯勞動力搶救廢墟下的村民。
龍門山地段公路被阻,大橋被震斷,救援隊當天根本進不來。劉永強帶領大家一戶一戶地搬動倒塌的房門、石塊、墻壁,全都是用雙手刨,生怕廢墟上的重物再壓下去傷到被埋的人。在刨的過程中,也是地動山搖,余震不斷。
村對面田壩第一家是老兩口,兒子在外打工,這房子本來就破舊,倒塌后埋得比較深。有的村民房屋還是泥巴墻,倒塌后一地的碎瓦片,房屋的主人就活生生地被泥土掩埋。劉永強要在每戶倒塌的房前排查。他又跨過一片拱起的田埂,連走帶爬地來到另一戶住地,找來一把鋤頭把門挖開。里面有細微的響聲,他把鋤頭丟掉,用手一點一點地刨,與另外三個男村民一起搬動倒下的門框和墻壁,費盡全身力氣,刨開一個通道,終于救出一個受傷的村民,交給村衛生隊包扎處理。
接著,劉永強舍生忘死地去找尋、搶救還活著的村民。上面的墻塊從他頭上方掉下來,他也顧不上。余震還在繼續,劉永強站在倒塌的墻邊,突然,一根木頭倒下來,他趕忙一閃,才躲過一劫。當晚,他們抬出3具遺體,還要找坑埋葬。埋葬點在一里遠的山溝里,人手不夠,劉永強自己背遺體去埋。他每背出一具遺體,就在山溝里找一塊空地埋掉。
之后,劉永強又安排村民轉移到安全地帶。死去的人數不斷上升。劉永強熬了一個通天亮,一直到第二天中午都沒有歇息一下。中午過后,樂山武警救援隊趕到了,劉永強才松了一口氣,停下來吃了一碗方便面,又馬上協助武警尋找失蹤的村民。
第二天,援助帳篷運到了,在前往湔山下面的一個大壩子上搭建了臨時帳篷。當地派出所及衛生院的人趕來了,溫江派出所的救援人員來了,成都軍區醫療隊的救援隊伍也趕到了。
5月13日下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江橋村,慰問受災村民。他走到幾個帳篷住戶那里,看望大家的生活情況。劉永強一直跟在總理身后,總理看大家都安置好了,才放心離去。臨走時,他握住劉永強那雙粗壯的手,關切地說道:“辛苦你們了?!眲⒂缽娂拥谜Z無倫次。
經統計,江橋村房屋全部倒塌,在廢墟里找到二十多具遺體,還有十幾個村民被壓在地底沒有找到,受傷的有六十多人,其中有四十多人重傷,被送往成都救治。
三
災后重建家園時,政府把大家組織起來,統一規劃,集中建房。江橋村的六七十戶村民登記在冊后,再抽簽分配地塊、修房造屋。
劉永強一家分配到兩畝地,他全部用來種植果樹。他到汶川引進兩個李子樹品種,一種叫紅脆李,一種叫青脆李。筆者進江橋村時,正是李子收獲季節,劉永強的老婆就把李子背到鎮上去賣。我們也買了些品嘗,味道不錯,脆甜香。
地震前,江橋村的村民散居在各個角落,通知開會也不方便,且半天到不了會場。2014年,新村完全建成后,小魚洞鎮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利用小魚洞的地理優勢,開發了“魚鳧濕地游樂園”。濕地游樂園占地面積約800畝,后改為“魚鳧濕地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于2016年正式對外開放。
依托“魚鳧濕地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劉永強在村里帶領村民致富,倡導村民改造多余房屋搞農家樂。除規劃的公共道路不能占用外,屬于以前田地可以擴展。劉永強就在自家基地上把所有房間改造成標間,每間都帶衛生間和陽臺。另有一部分村民沒有搞農家樂,就到旅游公司上班。公司的餐飲店、商店、娛樂場所需要服務員。
現在,小魚洞鎮的每個村都有農家樂,通往鎮上的公路邊,就有38家餐飲店。開辦餐飲店,食材是重要因素,小魚洞鎮有一種特產——冷水魚。這種冷水魚對環境要求很高,一是水質要恒溫,二要水里要富含礦物質,小魚洞正好具有這些條件。小魚洞屬于喀斯特地貌,地下有一條暗河,地下水從石灰巖層流出,天然恒溫,“小魚洞”的名稱因此而來。
小魚洞的冷水魚產量很大,在地震前,這里有個冷水魚加工廠,產品出口歐盟及日本。地震過后,冷水魚就主要供應成都周邊的餐飲店,來這里的游客,都要品嘗小魚洞鎮的冷水魚。
四
在江橋村路邊客運中心招牌前再往前走一百多米處的小廣場,豎有一座雕像,是古蜀先王“魚鳧王”。魚鳧王腰間掛著一個魚簍,左手拿著一條魚,背上披一件蓑衣,頭上挽了個發髻,雕像上方刻著三個大字“魚鳧王?!毕旅鏅M方上寫著“龍門山后裔?!?/p>
時間倒回遠古,湔山是一片原始森林。蜀人先祖魚鳧王率部落棲居湔山的小魚洞,以當地的動植物滋養部落,開始漁獵生活,并逐步向田獵農耕轉變,成為古蜀國農業開發最早的區域之一。
當時,魚鳧王只會打獵,他帶領部落族人到這里定居后,發現其魚肉質鮮嫩可口,遂率族人在小魚洞一帶以捕魚為生,并逐漸與當地土著人融合,建立了蜀地最早的部落。魚鳧族人以當地捕魚之鳥“魚鳧子”尊稱他為“魚鳧王”。他是最先帶領族人勇敢探索、創造勞動的典范。
江橋村村民一直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有效利用本地水魚竹石特產,充分發揮村民創造性和積極性。變荒河灘為水上樂園,為游客提供休閑度假和健身康養服務。
汶川大地震后,江橋村支書劉永強帶領大家重建家園,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旅游業,村民看到那尊魚鳧王雕像,就會聯想到劉永強:“你們看支書劉永強那張被曬得黝黑的臉,他如果腰間也掛一個魚簍,背上也披一件蓑衣,簡直就是現代版魚鳧王!”
作者簡介:
楊乙敏,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出生。內江市作家協會會員,內江市中區攝影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楚文化研究會會員。有數十篇散文發表。出版有《滄桑人世情》散文集。
- 眾生相擁(2022-04-16)
- 谷雨時節插秧忙(2022-04-16)
- 荊姑爺(2022-04-16)
- 一位老兵的生命長度(2022-04-16)
- 品讀| 自在與單純的至簡詩興——讀崔體詩印象(上)(2022-04-14)